家具是民生必需品,更攸關生活品質,台灣區家具工業同業公會決定分進合擊,全力參與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國際家具展,搶進並深耕東協市場,凸顯「台灣製產品」(MIT)品牌優勢。
台灣區家具工業同業公會今年兵分兩路分別進擊星馬市場,針對兩地市場區隔與消費能力,讓參展的台灣家具業者切入中高端及一般消費市場。
目前人在吉隆坡參展的台灣區家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昌秀,今天(9日)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,說明南向東協國家最早可回溯1990年代,期間雖有台商轉赴中國大陸發展,卻仍有台商利用東協資源利基,迄今開花結果。
他說:「東協經濟體日益壯大,讓不少赴中國發展台商再度回籠,看準的就是家具產業的東協商機。」
當詢及家具業者在東協國家發展,陳昌秀說,經過20多年打拚,台商家具業者在東協國家已橫跨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尼等國,更有台商在當地上市。
陳昌秀認為,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尼等國的經濟發展、人力資源、薪資水準各不相同,但台商仍要因地制宜,掌握深耕當地資源,才能擴大商機。
如以越南為例,目前儼然成為台商最大的家具聚落,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即在於美國給越南提供優惠措施,進口關稅降到零,這也相繼帶動台商家具業前往越南投資設廠。
對於家具業者跨海新南向,台灣區家具工業同業公會提出新的商業模式。陳昌秀接受訪談指出,家具業者要逐漸擺脫傳統OEM代工模式,不僅要進化到委託設計ODM模式,或再進階到併購品牌或與品牌合作的OBM模式。
他認為,從OEM、ODM到OBM,不僅是原已在東協國家發展的台商家具業者長治久安之策,也能結合台灣蓄積多年的文創設計實力,運用生產及研發技術優勢,結合當地通路、品牌業者,搶攻內需或再外銷商機。
目前仍有家具業抱持「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」觀念,運用當地國低關稅、廉價人力、資材等資源,不過,從家具公會觀點,這並非永續發展之計,台商前往東協國家發展的新南向模式,要更能求新求變,不能依照傳統模式的老路,否則勢必走入夕陽產業死胡同。
新加坡國際家具展8日開幕,吸引大批東南亞及歐美買家及代理商,台灣近20家家具業者意欲透過新加坡位居東南亞小紅點優勢,尋找商機,擴大台灣家具業進軍東協版圖。
東協國家另一重要經濟體馬來西亞,8日也同步舉辦國際家具展,大有和新加坡國際家具展互別苗頭意味。